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佛子北风行 > 第十四章 佛子上山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个瘦小的身影驮着一个几乎与他一般大的背篓蹒跚行走在山路上。

    背篓里装了些换洗衣物,一坛子老娘亲手腌的咸菜,一块腊肉,还有几部书,小小少年抬手用衣袖擦去额上的汗水,看了眼这条蜿蜒似巨龙好像永无尽头的山路,依旧神色淡然地默默继续前行。

    ——————

    张元祝与宋安、许端己刚走出绛春馆,就被正在大柳树下吃馄饨的虎头给发现了,虽然那碗馄饨来之不易,但他仍是毫不犹豫地扔下碗飞奔了过去。

    卖馄饨老头一脸愕然地望着那个小小的背影,心中竟然有几分不舍。

    看着这个犹如从天而降的儿子,张元祝的脸上略显尴尬,不过很快又安然如故,与宋安、许端己拱手而别,父子俩结伴归去。

    一路之上,二人无话。

    虎头什么也没问,张元祝什么也都没说,就像两个陌生路人似的,谁也不理谁,有时候望望天上的月,有时候看看前方的路,除了窸窣的脚步声,天地间一片沉寂。

    直到进了五柳巷,看到家门口的时候,张元祝的心中莫名有些慌乱。

    忽然,他停下脚步,一把拉住虎头,“一会儿到家后,若是你娘问起来,你咋说?”张元祝的心中怀有几分忐忑。

    虎头一脸天真,“咋说?问什么就说什么呗,不是从小你就教导我说,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做人要像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咱又没做亏心事,怕啥?”

    张元祝俯身蹲了下来,斟酌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

    ……

    “但是,有时候你看到与你想到的,会南辕北辙,会产生误会,会无事生非,会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今天老子再教你一句话,记住了。”

    虎头听话地点了点头。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

    “什么意思?”虎头不解道。

    张元祝语重心长道:“这意思是说,有些话该说的时候则说,不该说的时候,千万不要乱说,否则就会天下大乱,百姓不得安生,一旦说不好的话,我和你娘会吵架,那咱家就会大乱,你要学会审时度势,明白了么?”

    “恩。”虎头懂事地点点头。

    “现在知道回家该咋说了?”张元祝继续循循善诱。

    “啥都不说。”

    ……

    张元祝彻底无语了,两手抱头痛苦地蹲在那里,感到两眼发黑,一脸的无奈,简直有些要抓狂的感觉,这孩子聪明起来,是真聪明,可一旦傻起来,也是真傻,愁死个人了!

    造孽啊!

    忽然,虎头噗嗤一笑,“回家后你做圣人,一句话都别说,我会跟娘说,在宋叔家你喝醉了,宋叔也喝醉了,如此可好?”

    张元祝一把搂过虎头,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

    ……

    一夜无话。

    天色还未放亮,栖在墙头上的公鸡就开始打鸣了,阿茨也起身梳洗,给虎头收拾东西,今天是他进山到寺庙去的日子。

    在虎头五岁那年,一渡禅师与阿茨夫妇就做过约定。

    第一年让虎头上山修行三个月,第二年四个月,第三年五个月,以此类推,一直到他十六岁以后则完全离家。

    刚开始时,阿茨舍不得,死活不答应,但后来静下心来想一想,也就含泪应允了。

    虎头是阿茨一手带大的,那是她的心头肉,在他身上倾注的心血,丁点不比囡囡少,因他打小没见过亲生爹娘,孤苦无依,阿茨对他就更多一些疼爱,将他视如己出。

    舍不得归舍不得,但阿茨并不糊涂。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也总有远走高飞的那天,不可能如老母鸡带鸡雏般,永远把虎头护在自己的羽翼下。

    虎头第一次离家时,一渡禅师亲自下山来接。

    囡囡哭哭啼啼,拉着虎头的小手一直不舍地撒开,阿茨与张元祝则在一旁强忍着不舍,叮嘱他上山后要听师父话,不要淘气,冷了要添衣服,晚上睡觉别蹬被子……

    虎头则不悲不喜,一脸得平静,不过看神情却似有几分期待。

    终于,一渡禅师背起那个五岁的孩子踏上山路,一路上神采奕奕,哪还有半点平日里出尘绝世的影子,分明与寻常宠溺孙儿的老翁别无二致,虎头伏在老和尚背上,一路观山望景,悠哉游哉,一副心安理得的怡然模样。

    刚一进到寺院,虎头忽然从一渡老和尚背上噌的跳了下来。

    他缓缓走到大殿左首那株古木前,这一刻,他稚气的脸上竟然现出一副肃容,伸出稚嫩的小手上前去摩挲那株老干,坚如铁,温如玉,滑如美人手,纹皆左纽,以指扣之,铿锵作响,有金石之声。

    这一刻,虎头脸上两行热泪潸然而下。

    这一刻,左钟右鼓无人击而长鸣不止,山下的百姓不知藏于深山古林中的古刹出了何事,皆翘首远眺;

    这一刻,飞禽绕着古木盘旋飞翔,百鸟齐鸣;

    这一刻,山中百兽皆匍匐于寺院门前,昂首长嘶,声势震天;

    这一刻,洛京最大的古庙白马寺,塔林中的七宝舍利塔,突然射出道道金光,金色的光芒万丈普照,竟照亮大半个洛京城,无论是寺里的高僧,还是城中的帝王将相、杂役百姓,无不纳头下拜,高呼佛祖显灵;

    这一刻,远在雪山之巅烂陀山的佛光寺,一尊肃穆庄严端坐于大雄宝殿的金身佛像,金身骤然绽开无数道细密裂痕,金箔片片脱落,露出里面的木骨泥胎……

    ……

    这一刻,古木抽出新枝。

    当年,这株古木为七远上师亲手所植,最繁茂鼎盛时高达五丈有余,枝叶覆盖了大半个院落,一直生长了五百九十八年,但随着七远上师的圆寂,那一年,这株古木也随之枯死。

    在此期间,整整七十三年,古木一叶未发。

    神龙三年六月初九子时,枯木绽开嫩芽,至第二天拂晓,又抽新枝,向阳而生。

    云元四年,天下大乱,各地兵火不断,云元七年十月的一天,突然天降血雨,古木枯槁而死。

    凤宁十五年春,古木死而复生,又发新芽。

    永和五年八月,天降大火,枝叶俱焚,仅存其干,高二丈有三,枯槁而立。

    ……

    这一刻,一渡禅师老泪纵横,五体投地,拜倒在古木面前;

    这一刻,安放在大殿中的那尊原本冷眼低垂的石佛,忽然微睁双目,嘴角上扬,阴森寒冷的大殿中射进去了一缕阳光。

    这一刻,虎头身后忽然绽放出道道毫光,整整持续了一炷香的工夫,才慢慢散去。

    这一刻,门楼山顶一直横亘在双峰之上纹丝不动的巨石,竟然无风而动……

    ……

    —————————

    今日,是虎头第五次上山,也是第五个年头,别看背了这么多东西,其实他并不觉得有多辛苦,别看他现在还小,但是现在他的力气,却比寻常成年男子的力量都要大,至于大多少,这个还不得而知,连他自己也不清楚。

    相较于家里,虎头更喜欢山上。

    他的这个想法如果被阿茨知道了,估计会伤心,也许会用纤指轻点他的小光头,骂上一句,“小没良心的。”

    一渡老和尚并不管他,更不会拘束他,任他满山乱逛。

    一渡老和尚不让他参佛,因为他自己就是佛。

    一渡老和尚对虎头说:“那些天天参佛拜佛的人,佛度不了他们,佛不在经书里,也不在佛像前,佛不在天上,也不在庙里,而在自身,你即是佛,佛即是你,只有参透了自身,你才能悟道成佛。”

    虎头不解道:“既然如此,那你让我上山来干嘛?”

    一渡领他走出大殿,指着远山道:“你看这山,这云,这山间的花草,流水,还有这漫山遍野的小动物,这所有的一切里面,都蕴含着极深的佛理佛法,至于你能参透其中的几分,那就要看你自己的悟性了。”

    “哦。”虎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里,虎头就开始在这山里到处去参佛悟道。

    他爬到树上去摘野果,边吃边看着天上的云出神,一会变成马,一会变成虎,一会又变成一个笑眯眯的老和尚……

    他到莲花池里去游泳,钓鱼。

    他去林间捡些枯枝来升火,坐在湖边烤鱼,从腰间摸出一个布袋来,布袋里装着乱七八糟的小玩意,这个布袋是囡囡跟着娘学女红,专门给他做的,她在布袋上还歪歪扭扭地绣了两朵小花,尽管绣得不如娘的好看,但囡囡仍很兴奋,郑重其事地递到虎头手里。

    “这个袋子你可不许丢了,要是丢了,我就再也不理你了。”

    虎头笑着接过来,满口答应,他也很开心,自己那些乱七八糟的小东西终于可以随身携带了,虽然不是太好看,但只要自己不嫌弃,管那么多干嘛。

    从布袋里翻出一个小陶罐来,捏了几粒盐撒在鱼身上,顿时爆出一阵“噼啪”乱响声,这时,鱼的香气更加浓郁了,有油脂滴落在炭火上,蓬的一团焰火燃起,似火龙腾空。

    钓鱼、烤鱼都是虎头跟着姥爷老莫学的。

    别看老莫五大三粗,粗手大脚的,但他的手是真的巧,人也不像他的外表看起来那般愚钝,而是心灵手巧,在自己的布袋里有把小弩,就是老莫做的。

    削竹为箭,弩上有机关,可射百步。

    鱼身焦黄,撕下鱼皮放入口中,咸香焦脆,满嘴流油,鱼肉雪白细腻,无比的鲜嫩爽滑,不由食指大动,不大会工夫,虎头就风卷残云般吃的一干二净。

    此时已入九月,林中树木五彩斑斓,比春花开的都惹眼烂漫。

    吃饱喝足,虎头从怀里掏出一部古卷《无极内经》,翻看了起来。

    这是虎头第一次上山后,师父给他的,《无极内经》是一部练气的内功心法,书中的内容他早已烂熟在胸,但其中的秘诀法门自己至今还未完全参透,自己估摸也就参悟了其中的十之一二,不过皮毛而已,离登堂入室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自己现在只达到了第一重境界,登高不栗。

    至于第二重境界的入水不濡,只能算是学了个半吊子,处于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尴尬境地,卡在了门槛上,可是这门槛实在也太高了,自己跨了好几次,最终都没能迈过那道槛。

    虎头放下书,抬头望向那座云雾缭绕的天门。

    据说,那座天门是远古时,仙人留下的遗迹,曾经有位圣人也在此山参佛悟道,结果,用了整整三年时间却一无所获,然后,又一个三年,仍是外甥打灯笼,后来,圣人寻到了一个山洞,在洞中又整整闭关了三年。

    某天夜里,洞中紫气氤氲,一道光芒直射而出,那圣人终于出关了。

    不过,圣人并没去成仙,而是牵着牛穿天门而过,西行远遁,后来之事便如这缥缈的云雾般,杳杳无迹可寻。

    斯人已去,只留下一池清水。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