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登辽风云录 > 第四节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

    “刚刚完成前一阶段的作战,将士们还未得到充分的休整,器械船只也欠整备,又要开展这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合适吗?”袁可立拿着沈有容和王进贤递交的作战计划,显得有几分犹豫。

    王进贤:“抚帅明鉴。末将以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建奴之主力乃是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阿速江流域一带的蛮野之民,以渔猎为生。离开了群山旷野来到辽沈平原农耕之地,无林泉之享,无鱼鹿之资,他们便没有了安身立命之法,必然要依靠辽沈之谷粟为生。辽东苦寒之地,我大明经营有年,粮谷尚不能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建奴倒行逆施,辽民大量逃亡,大片土地被撂荒,再加上数万光吃不干活的奴兵,尚有一干家属,以及新投的蒙古人、作战的后勤人员,如铁匠、木匠等等,这些粮食如何够吃。去年广宁之役,建奴掠走了大批粮食,但经过2年的消耗,如今已经捉襟见肘。这是末将在辽东的细作得到的一份西乌里额驸给老奴的报告。”

    王进贤将报告交给袁可立之后接着说道:“报告中写道:‘南方之人已耕耘各二次,庄稼长势良好,但饿殍多,各乡余粮少。’这就是建奴目下的真实现状。末将还了解到,很多新投的蒙古人也被要求去种地。建奴分配给他们土地,还发了种子,并明确告知他们:这是最后一次发给你们粮食了,这些粮食是作为种子发给你们的,你们要好好耕种。”

    沈有容:“后面应该还有一句话没有明说:种不出粮食,自己饿死了别怨我们。”

    三个人哈哈大笑。

    王进贤:“蒙古人历来以游牧为生,哪里会种地,听说有不少人携带酒肉,甚至杀死奴兵,逃之夭夭。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末将以为,建奴只能将大部分兵力放回到山野之中,重新去过其渔猎的生活,以减轻压力,留下的兵力对我们的威胁就会小很多,我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因此,此次秋收能收多少粮食对于建奴来讲至关重要。末将的细作报告说,建奴不但会对辽沈地区的粮食严防死守,而且会派兵抢收辽西和南四卫成熟的粮食。”

    袁可立:“你说的这些我都清楚。秋收将近,眼下,建奴实际上已经放弃了金州和复州二卫,盖州卫也处在半失控状态,这三卫的粮食,建奴必然会以兵马为后盾前来抢收。建奴远来抢收,我逸而敌劳,我暗而敌明,我专而敌分,如谋划得当,阻止其抢收,或可一试。但是,你的方案中,却要跑到海盖二卫去阻止建奴秋收,海盖二卫迫近建奴之腹心,建奴防备必严,沿岸又没有船只停靠休整的处所,长途奔袭,敌逸而我劳,这么做有把握吗?”

    王进贤:“正因为海盖二卫迫近敌人腹心,少经战火,所以其粮食长势必定强于战乱之金复二卫。如能破袭之,必能给予建奴以更大打击,影响至为深远。况我于海盖用兵,必然出乎敌人意料,建奴顾此失彼,若全力针对于我海盖之奇兵,那么对于金复之抢收、其他地方的看管必定有所闪失。纵使战果不大,也必定有利于其他战线的作战。至于兵马劳顿、器械未整、沿途没有补充基地一事,袁抚帅,末将统领水师右营经年,自信以目下的状况尚有余力远袭海盖。末将愿意领下军令状,受命率水师右营直出海盖,相机烧粮。”

    袁可立捻髯而笑:“你去了海盖,那么金复二卫又交予何人呢?”

    王进贤:“戚柞国戚将军治军有方,有勇有谋,登州营在他的训练下,已经成为一支虎师。有末将在海盖骚扰,戚将军率登州营在金复必定游刃有余,可以托付大事。”

    袁可立:“你这么有自信?如果局势真的这么好,在金复二卫我们就可以不必烧粮,和建奴抢收,把粮食留下来,以充军资。登莱辽东皆是贫瘠之地,如今战火连天,全赖国家支援。各地粮米远赴千里,耗费甚巨,而我们还颇有拮据。若能取得本地之粮食,那么与国与军都是好事啊,亦可减轻百姓的负担。”

    王进贤沉思了片刻:“袁抚帅,能得到金复的粮食固然是好。但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建奴,消耗建奴的资源和力量。只有彻底消除建奴的威胁,国家才能安全,朝廷才能安心,黎民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如果我们要与建奴抢收粮食,那么就需要分散力量去运输、去保护,前面大人所说的‘我逸敌劳,我暗敌明,我专敌分’就变成了‘我劳敌逸,我明敌暗,我分敌专’,以我军目前的战斗力来讲,这并非万全之策。若因为贪图这不多的粮食,而损兵折将、动摇国本,那么大人一年来的心血就白费了,得不偿失啊!以目前的态势,建奴掌控的资源和能力,根本无法和我大明持久对抗,只逞一时之勇尔。因此建奴利在速战、决战,而我之利在于持久、消耗。请大人明鉴。”

    袁可立长叹一声:“沈总戎,你看如何。”

    沈有容:“我以为王将军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所建之策实乃万全。深入海盖,固然有危险,但是王将军用兵,一向谨慎,料想有他带队,断不会有闪失。”

    袁可立:“你们先退下吧,容我三思。”

    二、

    王进贤:“尔汲。”

    赵尔汲:“大人。”

    王进贤:“我给你70条船,你就按照预先的计划,在盖州附近执行烧粮的计划吧。”

    赵尔汲:“大人,您把三分之二多的兵力都交给我,孤身挺进三岔河,这样太危险了。请让我率军进入三岔河吧。”

    王进贤:“正像我们之前所讨论的那样,此次行动的关键在于盖州,而非海州,海州已近建奴腹心,防卫必严。因此海州方向更多的是起到牵制的作用。而目前建奴已无法有效掌控盖州卫,因此我们在盖州有充分的施展空间,真正的戏是在盖州唱,我在海州不会有什么作为。你放心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海州不会轻举妄动,没有什么危险,只怕是亮个象,看看戏罢了。你在盖州闹得越大,闹得越欢,闹得越厉害,我在海州就越安全。不过,此次作战,没有基地,没有后援,而且看来天气凉的早,可能封冻亦早。记住我们此次作战原则——快进快出,以烧粮为第一要务,记住:务必于10月前,返回旅顺。”

    赵尔汲:“遵命。”

    三、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

    王进贤不是李家大小姐,没有闲情雅致,乘坐的也不是什么翩翩一叶蚱蜢舟,而是高大得多的海沧船,一路之上逆风逆水,走得十分辛苦。但是看到辽河沿岸的风景,却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想当年,王进贤带领观战团自辽河入海口进入辽东,一路之上,乌云密布,战火连天,成群的辽民扶老携幼,向南方疾奔,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如今河是一样的河,地是一样的地,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辽东已经成为了后金的地盘。辽阔的大地之上毫无生气,一片萧瑟,居民都被禁锢在有后金士兵严密把守的村落之中,只有尾随监视王进贤船队的后金骑兵能够在这广大的天地之间自由驰骋。看到这一切,亦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俟看到后金尾随的骑兵,王进贤就知道不能走得更远了,毕竟这是后金的地盘,虽然后金不习水战,但是自己这一点兵力显然是不足以在后金的监视之下进行决定性战斗的。后金时刻掌握自己的行踪,具有情报的优势;而自己躲在辽河之中,对于更远的地方后金兵力的调动情况却无法掌握。后金占据着情报的优势,完全可以挑选对他们有利的时机和地形与自己作战,何况兵力上也是极大的劣势。如若开战,必败无疑。

    一路上,王进贤率所部一直在放火,一进入海州境就开始放,引燃了大片的庄稼,秋收之际,风干物燥,一路上浓烟滚滚。但是随着进军的深入,虽然火势有效的牵制了后金的力量和反应,但是后金对于这支小部队的监视还是越来越严密,王进贤他们下船放火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再干最后一次吧!

    四、

    王进贤:“我们到哪里了?”

    李光春:“回大人话,按照您的吩咐,一俟进入三岔河口,我们就一路疾驶。眼下刚刚过娘娘宫,前面就可以远远望到耀州驿了。”

    王进贤:“天色不早了,让小鹰船留下,我们即刻返回吧。不要在此地久留,我担心后金会截住我们的退路。”

    王进贤长叹了一口气:想当年,自己率船队一直北进到沈阳城下,如今却连牛庄都不敢去!

    明朝时期,辽河沿岸尚未有效开发,分布着大量的芦苇塘和沼泽地,虽然给后金骑兵跟踪监视带来了麻烦,但是也给王进贤船队靠岸带来了麻烦。在古代,想在没有整治开发过的河流上靠岸渡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大部队来讲。因此,可以实施渡江突破的地点往往是有限的。当然,面临复杂的地形环境,越小的不对,这个问题就相对越好解决一些。

    夜晚,王进贤命令船队寻了一处水面较宽、两边苇塘茂盛的地方驻船停泊,一夜鼓乐不断,以干扰后金视听。暗地里却有2条鹰船一路之上隐藏在前面芦苇塘之中,到了夜晚悄悄登岸,找到粮草茂盛的地方把剩下的燃烧瓶都扔了出去。

    一时间,辽河东岸,火光骤起。此时正是深秋,风干物燥,西北风十分强劲,火借风势一下子得以燎原。

    王进贤端起望远镜看了看,问道:“火势挺大,我们已经没有必要留在此地障人耳目了。月色如昼,我们可以借着月色行船吗?”

    李光春:“走慢一点,小心一些,应该没有问题。”

    王进贤:“那就走吧,此地不可久留。”

    五、

    刚刚出得三岔河,王进贤立即发出命令:“掉头,时间还早,我们再玩一阵子。三岔河沿岸乃是后金腹心之地,让我们好好折腾一番,我们折腾的越久,牵制的敌人越多,兄弟部队的战果才会越大。”

    后金的反应十分迅速,待王进贤率队掉头时,后金已经做出了准备,弓箭手和铣炮设立了临时阵地,在严阵以待。明代的辽河入海口在三岔河,蜿蜒曲折,对于河岸防御极其有利。在一个河岸突出处设立一处阵地,就可以控制很长一条河道。

    王进贤举起望远镜,发现河岸上也有一个人在举着望远镜向自己这边望,看旗号应该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子德格类。

    王进贤放下望远镜,看着自己的周围所有船只上的军官都人手一部望远镜,不由得笑了。在水师右营,望远镜已经配发到队长一级,几乎是个军官就有一部。而在后金,全国只有一部——就是水师右营不小心遗落在复州的那一部。这部望远镜在后金已经成为了宝贝,若非有重要任务,努尔哈赤绝不轻易赐人,而且一旦事情办妥,就要立刻交回,不许私藏。就像汉朝时期的日本,拿着中国赏赐的铜镜、铁剑和玉印当做宝贝,号称什么“天皇三宝”,秘不示人,这就是生产力差距的体现。简简单单一个物什,到了野蛮地区,就成了宝贝。不过由此也可见:后金对于自己擅闯辽河一事还是很重视的,居然把宝贝给拿出来使了。

    王进贤举着望远镜观察了好一阵,发现德格类布的阵严丝合缝,没有盲区,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不由也在心中暗赞:好个德格类!倒是个值得尊重的对手!

    那我们就这么耗着吧!

    六、

    明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王进贤在辽河入海口一带进行骚扰,迫使后金集中精力在这一带严防死守,以防王进贤突破之后,深入内地,造成更大的破坏。粮食虽然烧的有限,但是为赵尔汲在盖州柞河流域大闹特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赵尔汲几乎烧光了柞河沿岸优质农田中的粮食。由于害怕被阻断了归路,金复一带的后金军队,即不敢放开手脚收粮,也不敢放开手脚作战。四处顾及,处处掣肘,粮食没收多少,仗也打得不好。辛辛苦苦收集来的粮食被戚柞国率领登州营焚烧一空,最后狼狈的逃回了盖州。另一方面,后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秋收上,无形中放松了对辽民叛逃的监督和镇压,成群的辽民借助混乱的局势逃出生天。经过秋季攻势,后金缺衣少食的状况没有任何改变,后金面临的战略态势将会更加恶劣。

    七、

    而毛文龙的东江镇则报来牛毛寨大捷,据毛文龙的塘报报告: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毛文龙布置在后金统治区的细作飞报,努尔哈赤准备西征攻打山海关一线。为了牵制后金,毛文龙亲统三万大军,直捣后金故都赫图阿拉,以攻其必救。后金在赫图阿拉以南的崇山峻岭之中,设有董骨寨、牛毛寨、阎王寨三座要塞,深沟高垒,易守难攻,是其起家时的根本。九月十三日,毛文龙率部攻克董骨寨,激战至十六日,占领牛毛寨、阎王寨,将后金守敌全部消灭。十七日,后金军反攻,想夺回三寨,毛文龙设伏以待,将后金军包了饺子,大获全胜。努尔哈赤闻得后方生变,不得不放弃西征打算,率四万大军来救。考虑到孤军深入,师老兵疲,而牵制努尔哈赤的战略目标已经完成,毛文龙遂决定主动撤出战斗。“牛毛寨大捷”斩级二百三十,生擒四人,获马九十四匹。“牛毛寨大捷”之后不久,毛文龙又再次重创后金军,取得了“乌鸡关大捷”。

    登莱巡抚袁可立亲自为毛文龙请功道:“毛文龙统兵深入闫王寨,与奴贼大战,斩级三百七十一颗,生擒真夷四名,请发赏功银两。”天启皇帝指示“毛文龙并各将吏功次,着即行勘叙”。

    毛文龙率部深入后金腹地,在后金的故都赫图阿拉附近攻坚,连克董骨寨、牛毛寨、阎王寨三寨,还把援军给灭了,虽然有吹牛的嫌疑,但是貌似无疑是一场大胜。

    但是不久就有消息传来,说毛文龙的战绩是伪造的,所献的建奴首级是投奔毛文龙的女真人首级,并非在战场之上的斩获。

    毛文龙及东江镇的状况,在明朝时就众说纷纭,并不易分辨。

    《满文老档》记载:九月二十一日,后金发现毛文龙兵过鸭绿江并进行屯田,后金去新城叆河的付将额克星额在碱场杀敌兵游击一人,千总一人,共三十三人。在一堵墙杀千总一人,共四十人。在孤山堡杀千总一人共四十人。在新城杀千总一人,共四十四人。在夹山杀千总一人,共十一人,在汤山杀十五人,共杀一百零六人。而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努尔哈赤一直在“打猎”,颇有做作的嫌疑。

    照后金的说法,毛文龙所部就是过江屯田,后金方面轻描淡写地杀了100多人,努尔哈赤很不在意的一直在打猎,根本就没把他们当回事。

    在第三者朝鲜一方的史料中,《仁祖实录》元年七月乙未记载:“都元帅张晚驰启曰,近接义州之报,毛将已为渡江,游骑出没于凤凰、汤站之间,日日放炮,以为声势。又闻易承恩等已自上流渡江,其军之单弱,臣已目见。”

    照朝鲜方面的说法,毛文龙及其所部就是过江后虚张声势,游骑出没,跑一跑,放放炮。

    王进贤觉得头痛,算了吧,管他呢,既然是悬案,那就让他悬着吧。王进贤既不想粉毛,也不想黑毛,没必要非要得出谁对谁错的结论,史料在这儿摆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总之,此事给王进贤留下几个印象:第一,毛文龙之东江镇不停的骚扰,的确给后金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值得肯定;第二,毛文龙之东江镇只是给后金造成了麻烦,每一次的战果都不大,成效也不显著,要是按照毛文龙吹牛的上报情况,后金政权简直是不堪一击,早就应该不复存在了。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