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   夜间
爱笔楼 > 我戾太子只想被废 > 第二百九十一章 刘彻的宏大叙事

第二百九十一章 刘彻的宏大叙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爱笔楼] http://www.ibiquz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桑弘羊这番话真是给了刘据极大的惊喜。

    他的思想已经触及到了后世经常出现在新闻中的金融战争范畴,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超前思想……不对!

    似乎也没那么超前来着。

    桑弘羊的偶像好像是春秋时期的管仲,而管仲才是天朝金融的鼻祖。

    管仲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以商止战”,即对内方面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对外方面就是扩大对外贸易,用贸易来制衡战争。让各国发动战争的代价大于终止贸易的代价!

    为此管仲发动过许多历史有名的金融战争。

    比如服帛降鲁梁、买狐皮降代国、衡山之谋、购鹿灭楚、阴里之谋、菁茅之谋……等等等等。

    并且这个“菁茅之谋”刘彻也在历史上用过。

    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出现了财用不足的困境,齐桓公想利用尊王的机会帮助周天子。

    于是管仲献策,利用周天子祭天、祭地时命令扈从必须携带菁茅当作垫子的规定,把产于长江、淮河之间的“菁茅”都封禁起来,使得诸侯只能花重金向周天子求购才可以参与祭天、祭地仪式,如此周天子财用不足的困境就迎刃而解了。

    而在史书中,刘彻封禅大典的时候就如法炮制了这一招,让那些列候王和参与封禅大典的官员一同承担了封禅的费用。

    刘据有理由怀疑,这一招极有可能就是桑弘羊给刘彻提供的思路。

    不过桑弘羊和管仲在理念上明显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分歧。

    管仲是支持“自由市场经济”的,曾经坚决反对齐桓公将国家资源由朝廷垄断经营的想法。

    而桑弘羊如今支持的则是“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认为盐铁之类关乎民生和战备的资源,必须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

    所以桑弘羊虽将管仲试做偶像,但也绝非只是在效仿与学习,而是在不断进步,因地制宜的进行着调整……

    想着这些,刘据忽然觉得后世的灯塔国很好笑。

    区区一个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却强行伪装成文明的国家,居然妄图用天朝老祖宗玩剩下的手段,去打压和击败一個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是不是多少有那么点儿戏和天真了?

    大概也是因此,在刘据穿越之前。

    两国矛盾和冲突愈演愈烈之际,灯塔国做的那些事情才越来越显得滑稽、越来越丑态百出,给人一种沐猴而冠的感觉吧?

    “殿下也早有与下官相似的想法?”

    桑弘羊亦是瞬间来了精神。

    虽然刘据总是说自己“不通利事”,但经过盐铁官营改革中的短暂接触,他觉得刘据实在是太过自谦了,这也是他今日登门拜访的原因。

    只不过最初他只是想就“均输平准法”和“榷酒酤”征询一下刘据的意见。

    现在说起这件事,刘据居然表现出了如此兴趣,倘若真能给他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那绝对称得上是意外之喜,而且是更大的惊喜。

    “利字带刀,益字带血,倘若能不用刀不流血就获取利益,那绝对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生意了,如果有可能实现,我大汉又怎能错过?”

    刘据笑着道,

    “快说说吧,如今要实现这个目标,究竟面临什么问题?”

    殿下这番话,陛下此前似乎也曾说过……

    桑弘羊心中腹诽的同时,已然坐直了身子,正色说道,

    “首先是商路的问题,其实此事陛下已经有心着手在办了。”

    “自博望侯凿穿西域,得知西域最远还有安息和罗马两国以来,陛下便有意与其建立联系,在滇国派驻使者,也是为了探明前往身毒国的道路,可惜多年过去,一直未有太大的成效。”

    博望侯,就是大名鼎鼎的张骞,古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可惜在刘据穿越的前一年,张骞便已经病逝于长安,根本就没有交流和见面的机会。

    不过说起来两人也算是有些缘分。

    张骞被封做“博望侯”,刘据的太子府则叫做“博望苑”。

    “博望苑”起名在前,“博望侯”封侯在后,不知道刘彻当初这么起名和封侯的时候,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现在仔细想想,刘据觉得可能是有的。

    博望取广博观望之意,有展望未来的意思。

    太子是大汉未来的天子,而西域则是大汉必将踏足的未来……难道这其中含有刘彻对自己与大汉的未来期许,或是将其视作了留给自己的遗产?

    “你接着说。”

    刘据也听的很认真,点了点头道。

    商路不是太大的问题,刘彻和现存的那些国家目前还都处于探索地图的阶段,但对于刘据而言,地图却已经是全亮状态,这方面他就是个全图挂逼。

    需要在意的只有商路上的地缘政治问题……

    “其次是敌国的问题,目前我大汉虽已完全控制河西走廊,匈奴亦被打去了漠北,但西域诸多小国依旧对匈奴俯首帖耳。”

    桑弘羊接着又道,

    “以至于我国使团途径各国时,依旧受到这些小国刁难限制,代表大汉的使团尚且如此,遑论对外贸易的商队。”

    “在这种条件下,莫说是有利可图,商队人财两失亦是常有的事,自是很难展开大规模的对外贸易。”

    “嗯……”

    刘据再次颔首。

    这的确是个问题,他忽然明白刘彻在历史上不惜一切代价攻打大宛的目的了。

    购买大宛的马匹说不定只是一个借口,他更想打通的可能是这条商路……这种手段刘彻用的得心应手,许多时候向他国派去使者,本质上送去的都是人形宣战书。

    而且攻下大宛之后,目的似乎也达到了,自此沿途小国纷纷向大汉派来使者归顺,只差一步就可以在被汉军屠了的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

    只可惜,随后李广利就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大败。

    大宛之战给这些西域小国带来的震慑土崩瓦解,他们再次活在了匈奴的阴影之下,刘彻心知此时再设立西域都护府无异于白给,才不得已下了《轮台诏》。

    现在细细想来,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连环国策。

    攻打大宛——震慑小国——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启丝绸之路——对外贸易——金融霸权!

    刘彻的“大一统”比想象中的还要宏大。

    可惜这个宏大的叙事,却中断在了与匈奴的战争中,夭折在了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前。

    或许这才是刘彻毕生最大的遗憾,比求仙不成更大的遗憾,在他想讲述的故事中,他本来是要成为真正实现“江河所致,日月所照,皆为汉土”的雄主的,却活成了一个后期倾轧的暴君……

    “最后,还有下官看来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货币。”

    桑弘羊继续说道,

    “西域诸国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

    “而我大汉,则以铜为钱,货币难以与西域相通。”

    “铜与银价值不等,银在我大汉与黄金一样,仍是稀缺之物,为王公贵族打制器物礼器之用,难以形成作为货币使用的规模。”

    “而西域诸国又认银不认铜,以至于我国与西域诸国展开贸易,必须使用实际货物以物易物,这便难以在对外贸易中形成大汉有利、他国失利的形势。”

    “正所谓‘本重币虚’。”

    “对于国家而言,货币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穿又不能铸造兵器,哪怕拥有再多,等到关键时刻皆不过是一堆财富的象征之物,真正赋予货币价值的,只有与民生和军事息息相关的实际货物。”

    “如果我大汉只能以物易物,又或是用大汉的货物去换取西域的银钱,这种对外贸易方式或许对贸易中的商人来说有利可图,但对于我大汉而言,却是百害而无一利,等同于将利益最大的铸币权拱手相让。”

    “对此,我亦想过其他的设想。”

    “比如在边关设立外币与本币的兑换衙门,实现我大汉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无障碍兑换,但此事依旧有一个问题,因为铜与银价值不对等,除非以铜为劣,以银为优,依照一定比例兑换才可能实现。”

    “但这对我大汉而言损害只会更大,将令西域诸国用更少的货币,获得更多的大汉货物,导致大汉的实际财富大量外流,断不可取。”

    听到这里,刘据的眼珠子也转了起来,细细品味桑弘羊的这番话。

    这个时代不存在纸币,就算发明了纸,制造出了纸币,那也一样无法用于对外贸易,强行在国内推动还会像刘彻玩过的白鹿皮一样,对本国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哪怕货币兑换,其实也是一种以物易物的形式,大汉的铜钱的确处于劣势。

    可比银价值更高的黄金,哪怕到了后世亦十分有限,依旧是各国的重要储备,并且大汉的储量也不算多,不能作为货币使用,更不能外流。

    那就只剩下银了……

    天朝的银储量也不算太高,并且主要分布在岭南一带……

    等等!

    刘据忽然想到一个地方,那里有一座产量曾高达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大银矿!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